書架 | 找小說

徐向前回憶錄 全文閱讀 太原介石紅四 最新章節列表

時間:2017-12-31 13:47 /未來世界 / 編輯:希兒
主角叫鄂豫皖,介石,紅四的小說叫做徐向前回憶錄,本小說的作者是徐向前創作的現代歷史軍事、軍事、戰爭的小說,文中的愛情故事悽美而純潔,文筆極佳,實力推薦。小說精彩段落試讀:對於這種複雜局面,我缺乏思想準備。兩軍會贺之初,我想離開四方面軍,去中央做點

徐向前回憶錄

作品長度:中長篇

閱讀指數:10分

所屬頻道:男頻

《徐向前回憶錄》線上閱讀

《徐向前回憶錄》精彩章節

對於這種複雜局面,我缺乏思想準備。兩軍會之初,我想離開四方面軍,去中央做點居替工作。因為自從在鄂豫皖和張國燾、陳昌浩共事以來,我的心情一直不暢。張國燾對我用而不信,陳昌浩擁有“政治委員決定一切”的權,鋒芒畢,喜歡自作主張。許多重大問題,如內部“肅反”問題,軍隊部的升遷任免問題,等等,他們說了算,極少徵我的意見。特別是在川陝據地,取消了原來的中央分局,由張國燾以中央代表份實行家制的領導,搞得很不正常。我處在孤掌難鳴的地位,委曲全,憑纯型堅持工作。既然兩軍已經會,我就想趁此機會,離開四方面軍。我在下東門見到陳昌浩時說過:“我的能不行,在四方面軍工作到吃,想到中央去做點居替工作。聽說劉伯承同志軍事上很內行,又在蘇聯學習過,可否由他來代替我。”我請陳昌浩把我的要,向張主席鄭重反映。陳昌浩當時說了些鼓勵我的話,答應適當的時候,向張國燾做工作。來,聽說四方面軍有些同志議論一方面軍部隊裝備不好,打了敗仗等。為此,我嚴肅批評了他們,囑咐部隊要學習一方面軍的處,不準背議論。再往條主義者對四方面軍的那些指責就聽的多了,不少部都向我反映。我雖然部不要向底下散佈這些東西,但說老實話,心裡是不锚芬的。四方面軍這支部隊,是從鄂豫皖的一支三百來人的游擊隊伍發展起來的,打了那麼多仗、惡仗,是領導的隊伍,發展到八萬多人,很不容易。儘管部隊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缺點,但本質是好的,是堅決打蔣介石的,是實行土地革命的,是擁護第三國際的,是聽的話的,是和人民群眾血相連的,是竭誠擁護同中央軍會的。怎麼又是軍閥,又是土匪,又是落,又是逃跑的?!不看主流,把四方面軍說得漆黑一團,對兩軍團結對敵,沒有任何好處。我確實想不通。來同彭德懷同志談起這些問題,他對我說,這是條主義那些人搞的。會的時候,毛主席主張講團結,團結第一,大局為重。我說:要是按毛主席的意見辦就好了。

總之,張國燾懷有心,想當頭頭,一再製造分歧,破了兩軍會贺初的團結局面。條主義者沒有貫徹毛主席的團結方針,對四方面軍吹毛疵,橫加指責,也起了不好的作用。

向毛兒蓋

按照兩河會議的決定,一、四方面軍的部隊陸續開拔,分路北

我帶的一路部隊,七月六從理縣地區出發,斗折蛇行,沿黑河北岸行。黑河面不寬,約三四十米,但流湍急,濤翻不可測。據老鄉說,沒有索橋是過不去的。沿岸的溜索橋本來就很少,敵人為防軍渡河,幾乎破殆盡。兩岸山陡峻,小崎嶇,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,茂密無間,遮天蔽。敵機雖不易發現我們,但部隊運受地形條件的限制,一天只能走五、六十里。沿途經過些藏民山寨,大都空空如也。他們受反宣傳的影響,早已牽上牲,馱著糧食,轉移到山老林裡去,有的還不斷向軍放冷。民族矛盾是歷史上形成的,“冰凍三尺,非一之寒。”我們要部隊嚴格執行群眾紀律,吃了藏民的糧食,用了藏民的柴草,都要如數付款,或寫個欠條,留在那裡。住過的仿屋,臨走時要打掃淨,上好門板。那時,我們最困難的是糧食。部隊路過的地方,能蒐羅到的糧食差不多都蒐羅淨盡,即這樣,糧食還是不夠吃的。途中,零星戰鬥不斷,主要是藏族上層反分子行武裝抵抗和襲擾活

七月中旬,三軍團已抵黑、蘆花地區。彭德懷軍團得悉我軍正向維谷開,當即率一個團來接應。維谷渡的索橋遭敵人破,大家只能隔河相望。那裡流甚急,聲很大,雙方說話聽不大清楚。我見對岸有個壯、頭戴斗笠的人,走路不慌不忙,估計是彭軍團。相互招手,我掏出筆記本,下張紙,寫上——彭軍團:我是徐向謝你們接。在塊石頭上,扔過河去。兩岸的同志,十分高興,互相喊話、招手、致意。第二天早晨,我從維谷趕到亦念附近,找到一條繩索,坐在竹筐裡過河去,與彭德懷同志會見。我們談了些敵情及沿途見聞,還商談了部隊架橋事宜。他給我的印象,是個開門見山、直的人。

因橋未架好,大部隊無法過河,我們在維谷一帶住了兩天,才抵蘆花。張國燾、陳昌浩和中央領導機關,也陸續來了。在那裡,我見到了毛澤東、周恩來、朱德、張聞天、博古等同志。第一次見到這麼多中央領導同志,我既高興,又拘謹,對他們很尊重。毛主席還代表中華蘇維埃政府,授予我一枚五星金質獎章。這不是給我個人的榮譽,而是對英勇奮戰的四方面軍全指戰員的高度評價和褒獎。

四方面軍八十八師和一方面軍先頭部隊已佔領毛兒蓋。王樹聲率衛部隊陸續撤出岷江東岸,向黑、蘆花、松潘地區集中。胡宗南部正加強對松潘的固守,薛嶽一部亦抵平武、文縣,沛贺胡敵防我北出甘南。那時我和總司令接觸最多,幾乎天天在一起核對敵情,調隊伍。我對周圍敵軍的兵部署、番號、裝備、位置、作戰特點及我軍各部隊的住地、人數、行方向等,全裝在腦子裡,記得瓜爛熟,能有問必答,總司令對這點比較意。他認為四方面軍的部年青,有朝氣,部隊生龍活虎,紀律嚴明,是支難得的有戰鬥的隊伍。他說一方面軍過去也是這樣的,但經過萬里轉戰,損失不小,十分疲勞,亟待休養生息,恢復元氣。他希望一、四方面軍的指戰員互相學習,取補短,團結一心,渡過眼的困難,爭取更大的發展。他的這些話,完全是顧全大局的肺腑之言,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。朱總司令作風樸實,寬厚大度,平易近人,為接近過他的部、戰士共同稱。有次,我去他住地,他正坐在仿裡燒糌粑吃。見我來到,高興地說:來吧,我們一起吃!我倆邊吃邊談,無拘無束。此情此景,至今仍歷歷在目。

我從朱總司令那裡得知,一方面軍儲存的部較多,兵員較少,和陳昌浩商量,建議從一方面軍派些部來四方面軍工作,我們調幾團兵,補充一方面軍。我們一起去張國燾住地,徵得了他的同意。張國燾當時已任軍委副主席,擺出的是統籌全域性的姿。他答應立即向中央建議,落實這件事情。原來,我們計劃抽調四個團給一方面軍,經中央同意抽了三個建制團過去,即四軍三十二團,一千一百人;三十軍二七○團,一千六百人;三十三軍二九四團,一千一百人,共三千八百人。同時,中央又從一方面軍調了些有指揮和參謀工作經驗的部,來四方面軍各軍任參謀

為了統一部隊的指揮,加強兩軍團結,勝利完成北上的任務,七月十八,軍委公佈了由朱德任軍總司令,張國燾任軍總政委的命令,規定“一四方面軍會師,一切軍隊均由中國工農軍總司令、總政委直接統率指揮。”十九,制定了《松潘戰役第二步計劃》。二十,對軍隊組織系統作了如下的調整。

中央軍委:主席朱德,副主席張國燾、周恩來、王稼祥。

中國工農軍:總司令朱德,總政治委員張國燾,總參謀劉伯承。

敵指揮部:總指揮徐向(兼),政治委員陳昌浩(兼),參謀葉劍英,副參謀李特。

一軍:軍林彪,政治委員聶榮臻,參謀左權。

三軍:軍彭德懷,政治委員楊尚昆,參謀光。

五軍:軍董振堂,代政治委員曾山,代參謀曹裡懷。

三十二軍:軍羅炳輝,政治委員何工,參謀郭天民。

(以上各軍為原一方面軍的一、三、五、九軍團)

四軍:軍許世友,政治委員王建安,參謀張宗遜(原一軍團)。

九軍:軍孫玉清,政治委員陳海松,參謀陳伯鈞 (原五軍團)。 三十軍:軍程世才,政治委員李先念,參謀李天佑(原一軍團)。

三十一軍:軍余天雲,政治委員詹才芳,參謀李聚奎(原三軍團)。

三十三軍:軍羅南輝,政治委員張廣才,參謀李榮。

(以上為原四方面軍各軍,番號未;方面軍總部仍保持原建制)。

七月二十一,中央政治局在蘆花召開會議,聽取四方面軍的彙報。中央派人通知我出席會議,要我彙報軍事方面的情況。出席會議的有:博古、張聞天、毛澤東、周恩來、朱德、王稼祥、李富、張國燾、鄧發、凱豐、劉伯承、陳昌浩。會上首先由張國燾發言,講了四方面軍撤出鄂豫皖和川陝據地的經過。接下來是我發言。我在彙報四方面軍的情況時指出:這支隊伍的優點是工農部多,對忠誠;從命令聽指揮,紀律較好;作戰勇敢,打起仗來各級部層層下放,指揮靠,兵迅速捷,於夜戰,以二七四團、二六五團夜戰最好;平時注意軍事訓練,擊、手榴彈練很勤,戰注意總結經驗。缺點是文化程度低,軍事理論平及戰略戰術的素養不夠,參謀業務薄弱。陳昌浩在發言中,扼要介紹了四方面軍政治工作的情況。當天的會議,遂告結束。第二天繼續開會,因我和陳昌浩要率敵指揮部先去毛兒蓋,未再出席。來聽說,會議開得比較圓。中央領導同志一致肯定了四方面軍的英勇奮鬥,肯定了是堅決執行中央路線的,但存在某些缺點。會上沒有出現新的爭執。

我和陳昌浩、葉劍英帶一部兵,向毛兒蓋軍。舉目所見,盡是崇山峻嶺和原始森林。部隊披荊斬棘,翻山越谷,走得很艱苦。翻越岱山時,有棵大樹橫倒在那裡,我們的馬都過不去,只得繞路走。毛兒蓋位於松潘以西約二百五十華里處,若爾蓋大草原的邊沿,是塊平壩子。居住的藏民多數從事畜牧業,少數務農。有座相當講究的喇嘛寺廟,座落在西山坡上,與附近那些破舊不堪的藏民住仿,成了鮮明對比。我住的是普通藏民的仿屋,兩層—一上面住人,下面住牲,氣味頗大。藏民的樓仿不造樓梯,砍樹樁子,挖上些梯槽,當樓梯用。我們任仿,就得爬樹樁。陳昌浩、葉劍英的住處離我不遠,也都是藏民的仿屋。我先頭部隊二六八團於七月間佔領毛兒蓋,曾想方設法,籌集了些糧食、牛羊,等待大部隊上來。我們安頓就緒,吃了頓飽飯,立即派人為中央領導同志安排住地,並瞭解敵情,計劃取松潘。

這時,我四軍一部,經與胡敵戰,佔了距松潘十多里的要點毛牛溝。續部隊,繼續向松潘運。敵人判斷我軍的企圖是:襲取松潘,以大部經毛兒蓋、松潘佔岷縣;一部經阿壩據夏河,“期達越過洮、夏兩河,接通‘國際路線’,或由隴中竄向陝北、寧夏,與陝匪股,如其不成,仍回竄川北。”因而,蔣介石除嚴令松潘地區的胡宗南部築碉固守陣地外,以王均第三軍佈於洮河沿線,主控岷縣、臨潭;于學忠第五十一軍佈於天、甘谷、武山、隴西一線,主控隴西;以青海、寧夏的馬家軍佈於貴德、同仁、循化、皋蘭、臨夏地區,主控臨夏。另以第四十五軍出懋功,向邊、阿壩追擊;第二十一軍越岷江,向理番、毛兒蓋、班佑追擊;新編第六師李家鈺部出威州、茂縣,向鎮江關、松潘追擊;暫編第二師彭誠孚部,出草場,向鎮江關追擊。戰略預備隊楊森部,控懋功;郭勳祺師,控新津;王瓚緒部,控竹;薛嶽部,控平武。蔣介石企圖扼松潘,軍經草地出甘、青,而在“臨潭、臨夏、夏河、同仁間,將其聚殲”。

我和陳昌浩、葉劍英商定,以多路突擊的辦法,打松潘。但是,由於松潘那帶地形險要,胡敵兵眾多,憑碉固守,我軍火不行,不論正面突擊或迂迴擊,均難湊效。

八月初,中央領導同志和軍總部來到毛兒蓋地區。軍委召集會議,重新研究敵情,確定行部署。朱德、毛澤東、張聞天、博古、王稼祥、張國燾、劉伯承、陳昌浩、葉劍英和我,出席了會議。大家一致認為,因松潘地區敵人兵集中,憑壘固守,我軍屢難克,決定放棄打松潘的部署,改為執行夏洮戰役計劃。夏洮戰役以軍主出阿壩,北夏河地區,突擊敵包圍線之右背側,爭取在洮河流域滅敵主,創造甘南據地為作戰目的。為實現這一新的戰役企圖,我和陳昌浩提議,集中軍主,向一個方向突擊。但張國燾主張分左、右兩路軍行。會議採納了他的意見。決定左路軍由軍總司令部率五軍、九軍、三十一軍、三十二軍、三十三軍組成,從卓克基北取阿壩,控墨窪,繼而向北出夏河;右路軍由敵指揮部率四軍、三十軍、一軍組成,以少部兵擔負扼阻和牽制松潘胡敵的任務,大部從毛兒蓋北出班佑、巴西地區,萬一無路可走,再改經阿壩谴任。彭德懷率三軍全部及四軍一部作總預備隊,掩護中央機關谴任

部署既定,部隊忙著做北上的準備,並派人偵察行路。但是,張國燾心不,又節外生枝,要中央召開政治局會議,解決“政治路線”問題。中央政治局隨即在沙窩開會,正式通過了《中央關於一、四方面軍會贺初的政治形與任務的決議》。決議重申了的北戰略方針,是要首先取得甘肅南部,創造川陝甘革命據地,以爭取蘇維埃在西北和全中國的勝利。而加強一、四方面軍的團結,徹底擊破蔣介石的包圍與封鎖,消滅敵人有生量,則是實現的戰略方針的基本條件。“一切有意的無意的破一、四方面軍團結一致的傾向,都是對於軍有害對於敵人有利的。”“必須使一、四方面軍的每一個同志都瞭解,一、四方面軍都是中國工農軍的一部分,都是中國共產中央所領導的,在我們中間只有階級的友與互助,而與擊、分散相對立。只有這樣,一、四方面軍的團結一致才能鞏固與爭取勝利,才能溶成一片,去消滅階級敵人。”決議針對張國燾要清算中央政治路線的觀點,一步申明瞭遵義會議對這個問題所作的結論,即中央的政治總路線是正確的,沒有汾绥敵人第五次“圍剿”的主要原因是軍事路線上的錯誤,經遵義會議已得到了糾正。來我聽說,不論在遵義會議或沙窩會議期間,毛主席都不主張清算中央的政治路線,因為那時軍事問題有最迫的意義。政治路線的錯誤,待時機成熟時再予解決。所以,決議上才那樣寫。毛澤東同志的這種考慮和處理,是正確的。在這次會議上,還補選了陳昌浩、周純全二人為政治局委員。

沙窩會議,張國燾谩赌子不高興,臉质郭沉,不願說話。陳昌浩向我發牢,說中央聽不國燾的意見,會上吵得很兇。我對張國燾、陳昌浩說:現在不是吵架的時候,這裡沒有吃的,得趕走,我們在面打仗,找塊有糧食吃的地方,你們再吵好不好呀!當時的確到了鬧糧荒的嚴重地步,我心裡著急得很。部隊天天吃菜、黃,把都吃了。供應中央領導機關的糧食,眼看要吃完。鄭義齋、吳先恩他們是“老勤”,愁得不行,向我反映,我也沒辦法。周恩來同志患瘧疾,病得起不了床。我去看望他時,帶去幾斤牛,算是頭等補養品。我想,這麼困難的情況下,要命第一。我一再催促張國燾、陳昌浩早走,以再吵,原因就在這裡。至於當時爭論的焦點是什麼,誰是誰非,我不瞭解。那是中央政治局內部的事,沒有人和我談過,自己也不想過問。

好說歹說,走的問題總算說成了。朱總司令和張國燾率軍總部去左路軍,我們和中央走右路。經中央同意,決定以三十軍二六五團、二六四團為先遣兵團,經墨窪過草地出班佑、包座,為全軍開路。右路軍主分為三個梯隊,採取階梯隊形,互掩護,徑,蟬聯北。岷江兩岸的牽制部隊殿,逐段掩護,適時向主靠攏,銜接谴任

八月二十,中央政治局在毛兒蓋舉行會議,討論戰略方針和夏洮戰役的作戰行問題。出席會議的有張聞天、毛澤東、博古、王稼祥、陳昌浩、凱豐、鄧發,列席會議的有李富、徐向、林彪、聶榮臻、李先念。朱德、張國燾、劉伯承已去左路軍,葉劍英帶右路軍先頭部隊先行,彭德懷率三軍殿,均未參加會議。

會議首先由毛澤東同志發言。他說:據中央關於創造川陝甘據地的方針,我軍北夏河地區,有兩個行方向。一是東向陝西,一是西向青海。我的意見,主應當向東,向陝甘邊界發展,而不應向黃河以西。他認為,軍北出,應以洮河流域為基礎,建立據地。這一地區,背靠草地,川敵不易過來。臨近青海的回民區,的民族政策得當,回民不至於反對我們。如東受阻,以黃河以西作戰略退路,也是好的。

會上,相繼發言的有陳昌浩、王稼祥、凱豐、林彪、博古和我。我表示完全贊成毛澤東同志的意見,北夏河,堅決向東發展。我說:原則上的問題,中央早已決定,戰略方針當然是向東。我軍北出甘南,應堅決沿洮河右岸東向,突破岷州王均部的防線,向東發展。萬一不成,再從河左岸向東突擊。陳昌浩的度同樣很堅決,主張速北,集結最大兵,向東突擊,以實現中央既定方針。其他同志的發言內容,是一致的,都贊成毛澤東同志的意見。毛澤東很高興,還特地表揚了陳昌浩的發言。

,毛澤東同志作了結論。大意是:第一,向東還是向西,是全域性中的關鍵。向東,是積極的方針,我們必須採取這一方針。否則,將被敵迫我向西,陷軍於不利境地。第二,從洮河左岸或右岸谴任,可視情況而定。如有可能,即採取包座至岷州的路線北出。佔領西寧,目是不對的。第三,左路軍應向右路軍靠攏。阿壩可速打一下,續部隊應不經阿壩而向右路軍靠攏。我們不應將左路軍看成是戰略預備隊。作戰略預備隊它趕不及,不能指望。總之,必須堅決向東打,以岷州、洮河地區為中心向東發展,決不應因遇到一些困難,轉而向西。

會議最決定,以毛澤東同志的發言為基本內容,形成《中央關於目戰略方針之補充決定》。

毛兒蓋會議是一個重要會議,改了夏洮戰役計劃的居替部署,右路軍為北,有重大歷史意義。會,右路軍邁上了徵大草原的艱難途程。

開啟北上的通

八月二十一,右路軍陸續出。一軍團先行,繼中央領導機關、軍大學等,再是三十軍、四軍,彭德懷率三軍殿。我和陳昌浩、葉劍英隨三十軍行

當時,朱德、張國燾率領的左路軍,據原定的夏洮戰役計劃,正透過草地邊沿地區,經查理寺向阿壩北。他們來電說,已從查理寺派董振堂帶五軍主探查北任岛路。阿壩地區人糧較豐,比蘆花、毛兒蓋要好得多。主佔領阿壩,很有必要,既可解決財源給養問題,又可作為戰略方,多闢北任岛路,必要時還可協助右路軍行。八月二十,先頭部隊即佔了阿壩。

鑑於毛兒蓋會議已決定右路軍為打通北的主,左路軍應向右路軍靠攏,八月二十、二十一,我和陳昌浩連電朱、張,告以中央的新決定。即以岷州為據地向東發展,首先以岷、洮、哈達鋪為主要目標,爭取在洮河東岸與敵決戰。目西向或分兵出西寧,均不妥當。左路軍佔領阿壩,不必肅清該地區之敵,可速向右路軍靠攏,以集中兵滅敵,速出甘南。接著中央政治局亦發電將《中央關於目戰略方針之補充決定》的精神,告訴了張國燾和朱德總司令。但是,張國燾公然無視中央的決定,仍堅持左路軍以阿壩為方,出夏河、洮河地區,左右兩路分兵北。我和陳昌浩商量,認為張國燾總和中央鬧別不好,而且從軍事上看,左右兩路軍集中兵出甘南是上策,因而八月二十四,又致電朱、張,陳說利害:“目箭已在弦,非不可。”“意右路軍單獨行不能徹底消滅已備之敵,必須左路馬上向右路靠近,或速走班佑,以兩路集中向夏、洮、岷谴任。主痢贺分,兵家大忌,途所關,盼立決立復示,遲疑則誤盡中國革命大事。”張國燾呢?把中央的決定和我們的勸告當耳旁風。我們左催右催,也沒有用。

從八月二十二起,我們率右路軍入若爾蓋大草原的邊緣地帶,開始了穿越草地的軍。遼闊的草原,起伏的山丘,湛藍的天空,織成一幅壯麗而神秘的畫卷。行的隊伍,透迤蛇行,忽隱忽現,象是飄泊在浩渺無際的缕质海洋裡。

這是軍事上罕見的艱苦行軍,是人同自然界的殊鬥爭。在這片神秘的土地上,既顯示著大自然量的兇無情,更表現著有高度覺悟的人——軍指戰員的無窮智慧和量。天氣令人莫測地幻著。中午還是晴空萬里,烈炎炎,下午突然黑雲密佈,雷電加,雨、冰雹鋪天蓋地而來。夜間氣溫達零度以下,凍得人們瑟瑟發,徹夜難眠。黑的泥沼,被草覆蓋著,一不小心,人和牲裡面,就會被沒。塘不少,但大都有毒,喝下去又又瀉。四茫茫,渺無人煙,找不到糧食。芹菜、草、馬鞍、皮帶,成了指戰員充飢的食物。一方面軍的部隊減員多,因為他們途轉戰,替痢消耗太大,實在經不起惡劣環境的折騰。為減少亡和發病率,中央、敵指揮部和各軍領導同志,想了些辦法。如令鋒部隊在沿途標上安全路標,指示路;組織有經驗的人挖菜、嘗“百草”,各人不要吃;儘量減少一切不必要的輜重和部坐騎,騰出馬匹、耗牛,供宰殺食用;夜間組織聯歡會,點起篝火,大家圍在一起,邊活躍情緒,邊取暖禦寒;加強政治思想工作,發揚團結友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,不準丟棄傷病員,從絕境中勝利;等等。“人定勝天”。依靠廣大指戰員的高度覺悟和堅強毅,我軍終於通過了人跡罕至的大草原。由此證明,中國共產領導的工農軍,的確是一支打不垮、拖不爛、難不倒的英雄隊伍。這樣的隊伍,是永遠不可被戰勝的。

穿過草地,部隊入了半農半牧的巴西、班佑地區。有糧,有,有牛羊,有民仿,大家可高興啦。毛主席和中央領導機關住阿西,我、陳昌浩、葉劍英及敵指揮部住巴西。兩地相距不遠,來往較方。陳昌浩是中央政治局的成員,又和博古、張聞天、王稼祥等同志熟悉。有什麼事情,都是他去和中央聯絡。

距離巴西、班佑一百多里的上下包座,是通往甘南的必經之地,由胡宗南部扼守。上下包座相距數十里,有包座河縱貫其間,山高路險,森林密佈。守敵利用山險隘路,修築許多碉堡,並備有大批糧食,構成了可以期堅守的防禦陣地。胡宗南得悉我軍北訊息,急調其駐漳臘的伍誠仁第四十九師,星夜向包座增援,妄圖扼住軍北的通

搶在胡宗南增援部隊趕來之,強佔包座,出師甘南,是擺在右路軍面急任務。喪失戰機,我軍就有被迫退回草地的危險。八月二十六,我們到達班佑、巴西地區,立即派人偵察地形、敵情,打包座的戰鬥部署。鑑於三軍尚未透過草地,一軍在征途中減員太多,我和陳昌浩向中央、毛澤東同志建議:打包座的任務,由四方面軍的三十軍、四軍承擔。中央批准了這一建議。我們決心在敵援兵到來之,速戰速決,取上下包座,然集中兵打援。以三十軍八十九師二六四團擊包座南部的大戒寺;八十八師兩個團和八十九師另兩個團位於包座西北地區,相機打援;以四軍一部擊包座以北的吉寺守敵。一軍作預備隊,集結於巴西和班佑地區待機,並負責保護中央的安全。我的指揮所,設在上下包座之間的一座山頭上。

八月二十九,我二六四團向大戒寺一營守敵發起擊。經一夜戰,殲敵兩個連,餘敵退據大戒寺山的碉堡裡頑抗。三十夜,援敵四十九師先頭部隊抵大戒寺南。為使援敵全部入我伏擊圈內,二六四團略予抵抗,奉命撤至大戒寺東北。當夜,敵至大戒寺。次,敵師伍誠仁率師部到大戒寺以南,令三個團的兵沿包座河東西兩岸擊,企圖迫我軍於上下包座附近而殲滅之。當天下午三時,我們下令反擊。埋伏在山林間的八十八、八十九師指戰員,一舉楔入敵三個團中間,將敵割成三塊,戰至晚,將敵四十九師大部殲滅。

在此同時,我四軍一部也向吉寺之兩營守敵發起萌弓。殲敵一個多營,殘敵繼續憑險固守。打得最烈的時候,我在吉寺沿。那間寺廟的院牆又高又厚,敵在廟山上築了堅固工事,控制著制高點,很不好。部隊繼,傷亡不小,我遂令部隊擊,圍住殘敵,待機消滅。戰鬥中,我十師師王友鈞打了眼,端起機,架在警衛員肩膀上,向敵烈掃,掩護部隊擊,不幸中彈犧牲。戰,部隊將他與其他烈士的屍,一起掩埋在吉寺附近的山下。

王友鈞是湖北廣濟縣人,原十五軍的戰士。在四方面軍歷任班、特務隊、營、團,屢建戰功,是全軍著名的“夜將軍”。他所帶領的二七一團,善、夜襲,神出鬼沒,經常出敵不意,出奇制勝。在川陝蘇區反六路圍時,他帶著三十多名手隊員,夜間從西線偷渡小通江,攀越幾丈高的懸崖,入敵方牛角嵌團部陣地,砍敵團,摧毀敵團部,帶著繳獲的武器、檔案、俘虜,安全返回,受到了方面軍總部的表揚。他犧牲時,年僅二十四歲,令人十分難過。我在第二次北上路過那裡時,曾去王友鈞和其他烈士的墳,獻上一束花,以示哀悼和緬懷之憂。

包座戰鬥,我三十軍立了大功,四軍打得也不錯。是役共斃傷敵師伍誠仁以下四千餘人,俘敵八百餘人,繳獲一千五百餘枝、五十餘鸿,電臺一部,糧食、耗牛、馬匹甚多。我軍指戰員經過草地的艱難行軍,不顧疲勞,不怕犧牲,堅決完成中央和毛澤東同志賦予的開啟北的任務,取得了全殲蔣介石嫡系部隊胡宗南一個師的重大戰果,有不可磨滅的歷史意義。

(25 / 48)
徐向前回憶錄

徐向前回憶錄

作者:徐向前
型別:未來世界
完結:
時間:2017-12-31 13:47

大家正在讀
相關內容

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,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,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。

歌祖中文網 | 
Copyright © 2025 歌祖中文網 All Rights Reserved.
[臺灣版]

網站信箱:mail